距离上一次发表大篇幅博文又过了许久时间,很早就想写下这篇,却因各种忙碌而无暇顾及。
在现在的21世纪,照理说,环境变美了,生活变好了,应该很多人都会感到更多的幸福,可是,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感受不到幸福呢?现在的孩子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,更好的生活条件,更好的玩具,更多可以玩的东西,现在的孩子拥有无数游戏,拥有好莱坞大片,可是,为什么他们却不感到幸福?
当今的父母,可能常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,你看看你,有这些,有那些可以玩,你看看人家,怎么怎么比你好,当今的父母,会对自己的孩子说,我们给你什么什么什么,你有什么什么,可是,又有谁真正知道和了解,当代孩子是否幸福呢?就站长看来,现在的孩子其实很不幸福。虽然有很多的玩具,有很多的游戏,有很多的电影、动漫、音乐,可是,与之相对应的,也有很多的作业,很多的考试,很多的压力,很多的目标,家长们会在孩子小小的童年中,就为他们规划好所谓的未来:粑粑帮你订每周六早上的了钢琴辅导课,麻麻帮你报每周日下午的了数学英语辅导班,希望你以后成为******样的人。这种做法所导致的结果就是,家长们之间愈来愈严重的互相攀比(孩子,你看看,谁谁谁的孩子上了重点高中,谁谁谁的孩子上了重点大学,谁谁谁的孩子现在已经是某企业的CEO),从而引发一连串的连锁效应,原先那些木有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家长们,动摇了,夫妻二人商量道:老公,你看,别人的孩子都上了辅导班,我们的孩子如果不上辅导班,就会输给他们了,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于是乎,这种不正常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被不断地扩大,从当年的孩子高中开始进辅导班,到后来的初中进辅导班,又到后来的小学进辅导班,再到现在的幼儿园进辅导班,甚至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学龄前辅导班,我猜测啊,再过几年,可能会出现一个新名词:胎教辅导班。
而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呢,就是,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。听起来很悲催,可我们不能否认,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。还记得这几年频繁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吗?为什么?为什么?为什么!很多人可能会说,那些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,承受不住压力。没错,他们的心理确实太过脆弱,脆弱到无法接受一次失败的中考,亦或是一次失败的高考,甚至,仅仅是一次小测验的低分,都有可能让他们产生轻生的想法。可是,难道他们的心理应该非常强大吗?别搞错了,他们只是孩子!他们只是学生!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与思维,去脑补他们所面对的环境。在一个成人看来,这些压力,都不算什么,因为,这些只是相对于而言的。相对于什么呢,相对于成人所遇到的工作压力、就业压力、生活压力,那些孩子的考试压力,就根本算不上什么。可是,他们是孩子,他们所应该拥有的心理,难道一定要和成人的心理一样吗?怪不得说老龄化严重啊,没错啊,现在孩子的心理都老龄化了,必须要和成人的心理一样,岂不悲哉!作为一个孩子,他们理应享受他们应有的童年,而不是沉浸在这世界太多的纷纷扰扰中。
当今的孩子感受到了太多的纷纷扰扰,他们过早地懂得了“攀比”这个词。很多小学生,甚至是幼儿园的小盆友们,就已经开始互相攀比名牌手机、名牌电子产品、苹果电脑,等等等等。
所以,当出现孩子跳楼事件时,希望更多的家长们去反思一下,你们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确吗?你们可曾想过,为什么当今的孩子有了如此多的玩具和游戏,却还觉得不够?从心理学来说,可以说这是一种对心理平衡的需求,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,却无处释放,于是只能通过这些娱乐方式来缓解压力,而那些无法用娱乐来缓解压力的孩子,就造成了一个个跳楼的杯具。我觉得十分可笑的一点是,当那些孩子跳楼时,却还有很多人嘲笑道:是那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。只想问一句,一个孩子,为什么要提前N多年去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?
我们不知道,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?为什么一个个杯具的发生,不能引起世人和那些教育学者们足够的重视。为什么当今社会经常出现暴力事件?为什么我们会出现校园暴力?为什么会出现校园中的“黑老大”?为什么现在犯罪的人群呈现低龄化的趋势?为什么犯罪的人群中,有很多是未成年的孩子?为什么会出现某某大学的高材生投毒杀人,亦或是弑母潜逃的案件?
这些,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吗?
当今的父母,将过多的精力,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中,却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呵护;当今的父母,为子女早早定好了未来,似乎,在父母对孩子的孩子中,成绩才是最好的答卷。于是,很多孩子对未来的憧憬破灭了,对未来的希望破碎了,对未来的梦想熄灭了。
我想,除了父母平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正确之外,可能更多的,是一种内心深处压力的释放,当孩子们平时的压力日积月累到了一个临界点时,终有一天爆发了,便发生了杯具。他们以这样一种错误的方式释放心中积蓄已久的压力,来寻求心理上的一种平衡,甚至是拥有一种变态的心理,觉得以这种方式,自己会觉得内心非常畅快。悲哉!
突然又想起一点,非常重要的一点,除了当今父母不正确的方式之外,作为学生们的榜样,老师们,有时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。除了我平时听到的,看到的之外,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也有许多,发生在自己身上的,也有许多。不得不承认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,当今的很多校园,老师们一味地追求业绩——即学生的成绩,成绩,才是硬道理,于是,发生了很多,很多,很多,老师们过度喜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,而忽视甚至无视那些成绩差的学生,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就是,在很多时候,那些好学生成为了班中的佼佼者,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,成为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,而那些成绩差一些的学生,长期以来被忽视,长期出于没人关心,无人问津的环境下,长期处于孤独的一个环境中,甚至被排挤,最终导致了心理上的扭曲,从而可能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。而且,很多老师都在犯一个错,就是偏袒成绩好的学生,无论这个学生做了什么,哪怕是犯了很大的一个错误,老师都会为他说情,或者说给他一个非常小小小的惩罚。而那些成绩差一些的学生,不但得不到老师如此般悉心的呵护照料,相反,往往很多时候,被老师误解,最终成了替罪羊。而当他们和成绩好的学生发生几乎任何冲突时,老师们都无一例外地偏袒那些成绩好的学生,却数落成绩差的学生。悲哉!当今很多老师对待学生的价值观,都是如此的扭曲与畸形。在老师眼中,成绩好=全好,成绩差=全差,成绩好的学生由于缺乏道德观,同时拥有错误的价值观(我成绩好,世界就围着我转,我就是学校里的boss),那么结果呢?成绩好的学生,考进了重点高中,没人约束,考进了某某重点大学,又考上了硕士、博士,最终用所学到的技能杀人,被判了死罪;成绩好的学生,脑袋瓜很灵,用所学到的知识,来欺骗大众,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处;成绩好的学生,用所学到的知识,制造毒品,最终因售卖毒品被判处。再来看看成绩差的学生,他们非常自卑,有一部分人,成为了校园暴力中的受害者,不是因为他们无力反抗,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反抗;还有一部分人,他们对自己自暴自弃,随波逐流,浪迹于社会,不少人成了游手好闲的等闲之辈。
说到这里,很多人可能会问了,照此看来,成绩好与成绩差岂不是都不可取?实则不然,如果当今的老师改变一下教育方式,将成绩好者与成绩差者一视同仁,当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,及时指出,该怎么罚就怎么罚,不偏袒;当成绩差的学生失落时,及时给他们足够的关心与爱戴,多年后他们长大成人,成绩好的学生想要犯错时,牢记着老师曾经对自己的约束;成绩差的学生感到落魄时,想起当年老师给予自己的温暖,我想,结果一定是令人欣慰的,他们都会走向成功。
急于求成的做法如果用在孩子身上,最终只会导致拔苗助长的结果。
孩子嘛,在该玩的童年,就应该好好地玩。
谨以此文献给当代学生、老师、家长。
(不过估计本文并没什么卵用,一切依旧)
Leave a reply